5月4日至7月6日,由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孙长永教授牵头的刑事诉讼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及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办,重庆西南政法大学教育基金会、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北大法宝学堂、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北京尚权(厦门)律师事务所、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等协办,一次跨越校际、面向全国,以促进科教融合、研教相长,推动虚拟教研,传播刑事程序法治理念的刑诉学术盛宴——第一季全国青年刑诉学者在线系列公开课以线上形式顺利举办。公开课由北大法宝学堂提供直播服务,累计听众达10余万人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第一季全国青年刑诉学者在线系列公开课共有12讲,每场讲座3个小时左右。开幕课和闭幕课分别邀请西南政法大学孙长永教授、四川大学龙宗智教授两位刑诉名家主讲,中间的10讲则是由主办方参考近两年青年刑诉学者发表的论文及其影响力,征求学界各方推荐意见,邀请了10位青年刑诉学者担任主讲人。此外,每场讲座还邀请了3至4名学界或实务界同行专家担任主持人或与谈嘉宾。
跨越学校和地域、面向全国
系列公开课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32所院校的41位老师,其中,10余位老师属于刑事诉讼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的成员。另一方面,由于公开课采取线上形式,听众也跨越了学校、地区、身份、职业等限制。听众中既有各高校本专科及研究生,也有从事相关工作或对刑诉感兴趣的实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参与专家以“80后”为主,以“70后”、“60后”为辅,充分体现了系列公开课让青年刑诉学者“扮演主角”、为青年刑诉学者打造更大学术舞台的初衷。西南政法大学孙长永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四川大学龙宗智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叶青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姚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顾永忠教授、吉林大学闵春雷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玉华教授、清华大学张建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吴宏耀教授、四川大学万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魏晓娜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刘梅湘教授等资深专家的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刑诉教学科研的“传帮带”。
公开课课表 (图片来源:法学院)
主题贴近时代、内容丰富
系列公开课从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到“两法”衔接视角下的《监察法实施条例》,从报复性起诉到委托辩护与制定辩护冲突的职业伦理,从量刑建议问题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中国性,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到区块链存证的原理与审查,从未成年人司法到证据裁判原则、法庭质证原理及证据要素的分析与运用,本次系列公开课的主题基本上涵盖了近年来刑事司法改革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既有基础问题,又有前沿问题,既有理论透视,又有比较研究和实践检讨,既有经验总结,又有问题反思,可谓是对我国最近一个时期刑事司法改革成果的一次相对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审视。
过程思辨争鸣,场面热烈
系列公开课虽然采用线上形式,但依然承袭了西南政法大学重论辩、倡质疑以及点评时“只抑不扬”的讲座传统。每一次公开课的点评环节经常是“唇枪舌剑”、“刀光剑影”,火药味十足。而听众则可以在围观“神仙打架”的过程中激发求知的热情,培养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精神。正如叶青教授在闭幕课总结时所言:“同一个现象与问题,会因不同的认识、理念、分析工具、知识积累或者案件观察等给出不同的结论、表达、概念。百家争鸣,流派纷呈。也许这就是学术交流与研究的魅力所在。”据了解,即便没有直接参与公开课的刑诉青年学人,大多数也都将本季公开课视为难得的学习机会,旁听了系列公开课的部分乃至全部课程。还有部分刑诉学者(不限于青年学者)积极要求参与下一季的系列公开课。
社会反响强烈,广受好评
系列公开课得到了广大听众的支持和认可。在至少十余所高校,本季系列公开课被老师建议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据统计,12次讲座在线听众累计12.4万余人,平均每场讲座听众1万人以上。在讨论区,绝大多数评论高度评价各参与老师的主讲、点评和总结,还有很多听众积极咨询有关录像回放及课件事宜,并且还有不少听众已经开始期待下一季系列公开课。借助线上直播,由传统几十人、上百人的小课堂变成了几千人乃至上万、几万人的大课堂,对于充分展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成就,促进刑事诉讼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提升广大听众的刑事程序法治理念,均有非凡意义。
据悉,西南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在线课程是刑事诉讼法线上课程中唯一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刑事诉讼法一流在线课程不同于原来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它更加强调教学资源的实时更新、师生的通畅互动、授课过程的动态开放。而本季系列公开课恰恰契合了一流线上课程的各项要求,能为广大法学学子提供最贴近时代、更注重互动的知识传授,进一步丰富刑事诉讼法一流线上课程的教学方式和优质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