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张力教授和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张吉喜教授在最新一期《中国法学》(2023年第4期)上分别发表了题为“身份权的派生确权与参照保护”与“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中犯罪嫌疑人逃跑风险评估研究”的文章。
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中犯罪嫌疑人逃跑风险评估研究
作者:张吉喜
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刑事检察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副处长、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俄亥俄州洗冤项目访问学者。2016年荣获“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19年入选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和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著有《刑事诉讼中的公正审判权——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为基础》和《量刑证据与证明问题研究》,主编《东盟国家刑事诉讼法研究》,在《中国法学》《现代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环球法律评论》和《比较法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文章认为,在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的评估方法中,统计学方法优于经验方法,分类评估方法优于综合评估方法。犯罪嫌疑人逃跑是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的具体情形之一,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是体现不同评估方法优势的选择。以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的2133名犯罪嫌疑人和遵守取保候审义务的2006名犯罪嫌疑人为样本,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户籍地、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年龄、前科、盗窃罪、诈骗类犯罪和可能判处的刑罚等是对犯罪嫌疑人的逃跑风险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犯罪嫌疑人逃跑风险的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将该模型转化为计算机运算程序,可以作为犯罪嫌疑人逃跑风险的评估工具。该评估工具不能否定检察官的裁量权,在使用该评估工具时亦需要保障辩方的知情权和提出意见权。
关键词 逮捕 取保候审 逃跑 社会危险性 风险评估
张吉喜.逮捕社会危险性条件中犯罪嫌疑人逃跑风险评估研究[J/OL].中国法学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YIceDQQhWr8MVX8BVGDdi0fBQH5_-f_xFt9NGydShm8h_-h_2xleO_fD4dOIir-7Glv7SHPUkGc%3d&uniplatform=NZKPT&src=copy
(复制链接至网页阅读全文)
(信息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公众号)